“感恩”主題班會
華西都市報記者席秦嶺實習生戴璐嶺攝影吳小川
●肖淑丹的媽媽劉敏說,女兒給她帶雞腿回家,最初,她并沒想到這是一件特別感動的事情,“平時,她經常把學校發(fā)的東西帶回家,這很平常”
●新華路小學二年級二班王晟杰的爸爸認為:肖淑丹的母親不覺得是個事兒,說明他們家庭教育很好,把相互關愛當成了一種常態(tài)。相反,大家這么驚奇,似乎更值得思考原因
成都市青羊區(qū)新華路小學二年級二班肖淑丹吃午餐時,準備省下雞腿帶回家給媽媽吃,被班主任老師羅馨留意到了。羅老師讓她吃下自己的那個雞腿,又把班上多出的兩個雞腿送給了肖淑丹,請她帶給她媽媽吃。
這件小事經華西都市報報道后,大多數(shù)人讀出了感動,有人讀出了對教育的反思,甚至有人開始自責。昨日,二年級二班最后一節(jié)課是例行的班會,羅老師將班會的主題定義為“感恩”,讓44名孩子各抒己見,讓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
感動讀者
女孩的愛很質樸動人
昨日,肖淑丹很快樂。剛到學校,就把前晚寫的那篇作文給羅老師看。羅老師說,平常,肖淑丹有點內向,上課并不太愛舉手回答問題。昨日上課時,她情緒非常飽滿,一堂課里,對于她提的每個問題都舉了手。
肖淑丹的媽媽劉敏說,女兒給她帶雞腿回家,最初,她并沒想到這是一件特別感動的事情,“平時,她經常把學校發(fā)的東西帶回家,這很平常。”
盡管劉敏這樣說,但肖淑丹要留雞腿給媽媽的新聞見報后,評論和留言中最多的還是“感動”。
有著22年教齡的謝洪艷說,她的女兒今年17歲,在她生日時,女兒用壓歲錢和省下來的零花錢給她買了套價值上千元的高檔品牌化妝品。當時,她也被感動了。
“但是,那種感動和肖淑丹帶給我的感動不一樣。”謝洪艷說,肖淑丹是把該自己吃的那份雞腿省下來,再用衛(wèi)生紙包起來留給媽媽。那種愛,在她看來更加質樸,更能打動人。
父母反思
是否輕易給孩子太多?
這則新聞還引起了一些讀者對父母教育方式的反思。
新浪微博用戶“朵朵喜喜明”這樣評論:現(xiàn)在的小孩擁有的幸福太多,反而失去了幸福感。當他想要的東西能輕意得到時,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有歷經努力后得到,才倍感珍惜,體會到得來的幸福。她認為,“現(xiàn)在小孩不懂事,問題不是出在小孩自身,而在父母。”她反思:是否我們平時輕易給他們太多,而忽視了他們也應該有付出?
新華路小學二年級二班王晟杰的爸爸也認為:肖淑丹的母親不覺得是個事兒,說明他們家庭教育很好,把相互關愛當成了一種常態(tài)。相反,大家這么驚奇,似乎更值得思考原因。“是不是自己家的娃娃沒有這么表現(xiàn)過?”他說,如果沒有,父母真的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主題班會
媽媽對孩子愛有多深?
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開班會。黑板上,羅老師用紅色粉筆書寫著“感恩”兩個大字。
教室里,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
羅老師剛就前日教室內發(fā)生的小事說了幾句話,就有好幾個孩子接嘴,“你說的是肖淑丹。”這幾個孩子說,這件事是前晚父母轉告的,有的孩子說自己在班級QQ群里看見了大人們的議論。
羅老師拿起報紙,讀了一段,有孩子竊竊私語:“我都想哭了。”羅老師請孩子們發(fā)言,“你們說說看,為什么這兩個小朋友要把雞腿留給媽媽?”學生王浩舟說:媽媽上班很辛苦,掙了那么多錢,全都拿給她上學。又問:“媽媽對孩子有多愛?”學生王軒逸回答:愛得深不見底了。隨后,班會在大合唱《感恩的心》中結束。
羅馨說,每周星期三最后一節(jié)課都是班會。前日,發(fā)生了這件事后,在班級家長QQ群里引起熱議,一個在國外上班的孩子家長感觸頗多,他在群里反問,“為何我家的妹妹就沒給我?guī)€東西回來吃呢?”并提議,羅老師召開以此為主題的班會,讓孩子們各抒己見,讓更多孩子受到教育。“我接受了他的建議,雖然這次有些倉促。”羅馨說。
教育專家
感恩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吳定初認為,肖淑丹給母親帶雞腿回家,肖媽媽并沒太感動,孩子類似舉動較多,在父母看來,只是一件平常事。而另一方面,這個小事,又感動了不少人,因為家境不太好的人互相關心和照顧,在外人看來,更容易體現(xiàn)出來,有“小事不小,震撼力量大”的作用。
在他看來,經濟條件不太寬裕家庭成員愛的方式“雪中送炭”的意味更重,而富人愛的方式“錦上添花”的色彩更濃。“這兩種,我們都要鼓勵。”吳定初說,不過,他更贊成后者向前者學習。
吳定初還說,這件事感動這么多人,還折射出了在關于親情、慈愛這方面的教育有些缺乏。雖然學校也在倡導,提出在
母親節(jié)給母親洗腳、買禮物等要求,但這些更多是一種形式,甚至會起到“是不是只有節(jié)日這一天才這樣做?”的暗示。
吳定初提倡廣大家長向肖淑丹的父母學習,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同時,他也希望別的老師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向羅馨老師學習,多給孩子們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