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在北京與內地媒體記者會面時表示,不認同人民幣有貶值預期。
“9月開始,有好幾個星期,香港離岸人民幣匯率,比上海有折讓,有人說是貶值預期,我不認同,我覺得看法不普遍,有一兩個學者說過硬著陸風險增加,市場的看法是中長期升值的預期還是在的。”陳德霖說。
陳德霖進一步解釋了市場賣出人民幣意愿上升的原因,在他看來,基金經理對于持有現金偏好的上升和季節(jié)性原因是主要因素。
“最近幾個月,歐洲、美國市場不太好,有一些基金經理想要多持現金,多持現金就意味著要將有些股票套現,有一些(基金經理)買了人民幣,也要賣掉,不是什么升值貶值預期,他要拿美元,他的本幣是美元,有一些應付可能出現的贖回潮,種種原因,這段時間看來賣的人比較多。”
“香港的價格比上海便宜,還有一些是季節(jié)性原因,比較多的信用證到期,到期人家要賣人民幣,拿美金支付,這個也是一個原因。”陳德霖說。
“點心債”市場漸趨成熟
在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fā)展上,點心債(“dim sum bonds”)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點心債是指在香港發(fā)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據陳德霖介紹,2010年,香港共發(fā)行總額為 360億元人民幣債券;2011年,截至目前,香港發(fā)行人民幣債券總額已經達到930億,其中包括200億元的財政部國債。
與去年發(fā)行的低利率相比,今年發(fā)債主體的融資成本逐漸提升,投資者對于收益率的要求正在提高,在陳德霖看來,這是點心債市場發(fā)展?jié)u趨成熟的表現。
“初期時候,資金多,發(fā)債少,就要搶,今年到現在已經發(fā)了930億,投資者比去年要求有提升,是正常的事情,而且利息過去六七個月在香港和內地都有提升。”陳德霖表示,“利息環(huán)境改變,投資者要做區(qū)分,對于發(fā)債主體信用風險評估是有所不同的,對收益率要求的提高是市場發(fā)展成熟的過程。”
除了點心債的收益率提高之外,人民幣在內地與香港間的支付流向也有變化。
陳德霖透露,2010年,人民幣自內地進出香港的比例為3:1。如果有1元錢從香港支付回內地,就有3元錢自內地支付到香港。到2010年9月,這一比例已經逐步下降為0.8:1。每1元人民幣回流內地,僅得0.8元人民幣流進香港。這一趨勢變化直接影響了近兩個月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增長,使增長速度減緩。
貨幣互換應對離岸市場發(fā)展
11月22日,央行與金管局在北京續(xù)簽貨幣互換協(xié)議,互換規(guī)模由原來的2000億元人民幣/2270億港元擴大至4000億元人民幣/4900億港元,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在陳德霖看來,本幣互換規(guī)模的擴大,也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備用的人民幣安排。
“假如人民幣FDI、點心債、銀行貸款都發(fā)展,人民幣存款就不是沒出路,而是出路很多,流動性就有可能出現問題”。陳德霖認為,如果突然出現人民幣頭寸短缺,就可以啟動貨幣互換安排。此外,香港離岸業(yè)務平臺服務的對象不光是以香港為基地的企業(yè)居民,還支持海外開發(fā)離岸業(yè)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