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昨日公布了7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FDI)75.8億美元,同比下降7.8%。我國7月單月FDI再現連續(xù)兩個月負增長。
據統計,1~7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13677家,同比下降12.3%;實際使用外資66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7月當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1972家,同比下降7.8%;實際使用外資75.8億美元,同比下降8.7%。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中國FDI曾連續(xù)6個月出現負增長,5月份略微實現正增長,而6、7兩月又再次陷入負增長困境。
國際巨頭紛紛“出走”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記者昨日獲悉,富士康將在印尼投資100億美元,以利用其低廉的勞工成本以及龐大市場。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且勞資糾紛不斷,富士康早前已宣布將向其他亞洲國家分散生產業(yè)務。數據顯示,印尼平均月薪僅113美元,不及泰國的一半,只是中國的三分之一。
這只是最新的一例。
此前,國際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在7月放出消息,將在今年年底前關閉其在華的最后一家直屬工廠——位于蘇州工業(yè)園的全資子公司。
今年初,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強企業(yè),紛紛將部分產品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回本土生產,許多“中國制造”正逐漸變成“美國制造”。
我們是否該習慣外資投資下滑和撤離的常態(tài)化?西方提出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是不是危言聳聽?在這個巨變的過程中,中國經濟亟需找到自己的位置。
外貿“保十”難度加大
其實在前7月,美國對華投資已經由降轉升,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0%,但同期歐盟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9.7億美元,同比下降2.7%,拖累了整體增速,這在外貿領域體現得更明顯。
7月份出現外貿增速特別是出口增速的急劇回落,主要原因就是當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大幅度下降。
當月中國對歐盟出口293.7億美元,下降了16.6%。而同期,中國對歐盟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出口平均增速仍然在5.5%左右。
沈丹陽表示,對歐盟出口形勢不樂觀雖在估計之中,但歐債危機進一步發(fā)展升級并趨于惡化,以及歐盟各國進口需求急劇下降,則超出了很多專家的預判。
往年進出口增速目標均比最后實際增速低許多,而今年外貿目標為10%,但卻已經面臨實實在在的困難,上半年進出口增速僅為8%,而如果按照7月的低迷狀態(tài),外貿目標恐將無法完成。
2011年全年的進出口總額為36420.59億美元,若要增長10%,意味著2012年的貿易總額應達到4萬億美元左右,今年前7月累計的進出口總額為21683.73億美元,完成了約54%,比平均速度低了4個百分點。
沈丹陽稱,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外部因素影響,可以預計下半年中國外貿的形勢將更加嚴峻,要實現全年的工作目標面臨的壓力將更大。
一份來自社科院的報告建議,雖說貿易問題本質上是生產問題,而且國家也強調要盡快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項目,但這些政策措施更多是“治本”,在只剩下5個月的情況下,外貿“保十”更應“標本兼治”。
報告認為,外貿“保十”需處理好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引導外資制造企業(yè)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利用地區(qū)差別化來改變以往僅僅強調行業(yè)差別的貿易政策;通過各種措施鼓勵原材料、高科技產品、技術等的進口;通過進口發(fā)力,擺脫以往進口為“出口而進口”的困境等。
商務部:外資下降只是暫時現象
對于FDI下降的原因,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解釋,“今年外資持續(xù)下降,特別是這兩個月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戰(zhàn)略布局新熱點等因素,導致全球直接投資流向發(fā)生一些新的變化。從國內來看,土地供應趨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使中國吸收外資的競爭優(yōu)勢有所弱化。”
沈丹陽透露,前不久,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與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負責人進行過座談??鐕矩撠熑嗽谧剷媳響B(tài),他們制定的計劃中,都是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投資作為其長期發(fā)展計劃和目標。
沈丹陽引用國美國商會、歐盟商會的調查數據稱,目前外資下降的現象是暫時的,多數跨國公司仍然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沈丹陽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轉向內需拉動,吸引外資的優(yōu)勢正從傳統的成本優(yōu)勢向綜合優(yōu)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