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市街與羊壩頭巷交界處,攝于1990年代中期。
有一次上7路公交車,車上正播《小巷故事》的片尾曲,用杭州話唱著:“錢塘 魚米之鄉(xiāng)∕家鄉(xiāng)西湖旁成長∕弄堂住滿人的小巷∕煤餅爐子扇起稻米芳香∕天井是孩子們的游樂場……后市街里出皇后∕真當(dāng)響當(dāng)當(dāng)”,聽到這一句時,我一愣。
后市街出過皇后嗎?二十多年前,我曾在后市街的手帕廠招待所住過,一層樓都包租給了我們單位,沒聽說過什么皇后啊。
于是,去問曹曉波。他又去問一些老杭州。答復(fù)大致如下:
“我知道后市街有前進(jìn)電影院,不過那時還是工商聯(lián)大禮堂。”
“斯大林駕崩時我在定安巷(后市街旁)里打彈子,那天下午,警報一響行人止步,都要肅立默哀。”
“后市街與中山中路平行,從清河坊一直到三橋址。杭州手帕廠就在三橋址,廠房是利用一座廢棄的廟。”
“我在杭四中讀書,有時候也從后市街過,但是從沒見到過皇后,也沒聽到有人提到過。”
……
查資料才知,后市街,可是南宋一代高層秘聞的集中地。僅皇后宅院前后就有三座。而且就那么巧。一個是輔佐南宋開國的皇后,一個是率南宋皇族和朝臣降元的皇后,中間一個是改變了南宋歷史走向的皇后。
因禍得福的女人:孟皇后
宋哲宗是宋朝的第七個皇帝,父親神宗去世時,他才10歲,奶奶高太后垂簾聽政,從10歲到18歲,朝堂上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皇帝只是擺設(shè)。
宋朝的變法是一場大戲,其中牽涉到許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比如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等。高太后是堅決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她也許知道,小皇帝已經(jīng)積怨很久了,或許也想到了,哲宗在親政后變本加厲的爆發(fā),將保守黨一律踩到腳底下。
和保守黨一起被貶的,還有他的孟皇后。
孟皇后是奶奶高太后為他安排的。孟氏端莊賢惠、聰明多才、禮儀周到,當(dāng)年16歲的孟氏怎么會想到,她隆重的婚禮只是讓她踏進(jìn)了一個影響到整個國家前途命運(yùn)的巨大政治漩渦。
她,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被她的男人冷落。
只一年時間,高太后去世。孟皇后的安耽日子也宣告結(jié)束。哲宗專寵起容貌俏麗的宮女劉清菁。劉美人當(dāng)然覬覦皇后的位置,不惜一切手段謀害孟皇后。1096年,20歲的孟皇后以“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被廢,出居瑤華宮,成為一名女道士。
后人經(jīng)常將孟皇后的被廢怪罪于劉清菁,但如果沒有哲宗的支持,她敢?
孟氏的女道士生涯4年后,哲宗亡,徽宗即位,孟氏被召回宮中。皇宮里的女人一樣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yùn)。只一年,孟氏又被踢出宮去,再次被發(fā)配到瑤華宮做女道士。這一次,幽居歲月長夜漫漫,一直到她51歲,這個世界才又想起她。
也只有到這時,孟氏才真正在歷史舞臺上發(fā)揮作用。
1127年正月,金兵攻下了北宋首都,北宋亡。宋徽宗、宋欽宗及皇室成員盡被擄而北去,孟氏因不在皇室名冊中,又因瑤華宮起火避居民居家中,免遭被俘北上的命運(yùn)。
金軍撤退后,開封城留下了張邦昌為首的傀儡政府。張邦昌自忖沒有號召力,就招來孟氏撐腰,冊其為“宋太后”。也許當(dāng)初高太后的眼光沒錯,此時,孟太后不但沒有對給她帶來災(zāi)難的宋室反目相向,而是竭力尋找宋室遺孤,以期光復(fù)。當(dāng)她知道宋徽宗第九子趙構(gòu)因執(zhí)勤在外而未被擄北時,立即秘密去信勸說其稱帝。
有了孟太后的詔書,21歲的趙構(gòu)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是為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如此,宋室王朝得以延續(xù)。
1128年的冬天,孟太后的舟船在呼呼寒風(fēng)中抵達(dá)杭州。倉促中,以鳳凰山的舊州治(北宋杭州市政府所在地)為行宮,安頓下來。
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臨安城里也不安耽,苗傅、劉正彥發(fā)動“兵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為帝,請孟太后垂簾。
那天北風(fēng)刮得很急,雙方談判不成,千鈞一發(fā)之際,孟太后坐在竹椅上,由四位老太監(jiān)抬出皇宮。她沒有來到高宗所在的樓上,而毫無畏懼地到了叛軍的面前。令趙構(gòu)和大臣們大驚失色。
面對內(nèi)外交困,孟太后沉著應(yīng)對。她一面曲意撫慰叛軍,答應(yīng)讓宋高宗退位,一面悄悄召見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密令她前往嘉興去找韓將軍火速勤王。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名將水陸并進(jìn),一舉攻破臨平防線,乘勝奪下武林門小堰壩(從此該地被叫作“德勝壩”)。叛亂平息。高宗一復(fù)位,孟太后立即撤簾。
這以后的幾年里,南宋小朝廷被金兵追著打,孟太后一直在浙江江西一帶流亡,也沒過上多少安定日子。直到韓世忠的“黃天蕩之役”后,局勢改變,南宋政權(quán)逐漸穩(wěn)定,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贛州去接回孟太后。宋高宗對她十分孝敬,事無巨細(xì)都要親自過問,無奈孟太后積勞成疾,常常頭暈?zāi)垦?,手腳發(fā)麻,病情越來越重。1131年,55歲的孟太后去世,安葬在紹興上皇村。
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禍,因禍得福,實在讓人感慨萬千。一個被北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一肩將宋室從北方挑到了南方。她雖在杭時間僅半年,但這是極為關(guān)鍵的半年。“苗劉兵變”使得剛剛誕生的南宋朝廷處于風(fēng)雨飄搖中,是她穩(wěn)掌船舵,避過了滅頂之災(zāi)。
《夢粱錄》記載:“昭慈圣獻(xiàn)孟太后宅,在后市街。”應(yīng)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為追思孟太后而建。

萬源綢莊清末創(chuàng)辦,后發(fā)展成民國時期杭城最大的門市綢莊。其業(yè)主的舊居在后市街北段,2000年拆除。圖為院中亭子
把皇帝逼瘋的女人:李皇后
南宋第二個皇帝孝宗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即太子)年紀(jì)輕輕就病死了,埋的地方現(xiàn)在叫“太子灣”。再選太子,立的是三兒子趙惇,他媳婦李鳳娘便成了太子妃。
鳳娘出自武將之門,敢說敢做,但趙惇成了太子后,變得唯唯諾諾,孝宗笑他跟著笑,孝宗憂他也跟著憂,生怕太子位不保。這讓李鳳娘非常不爽。
這樣的不爽竟持續(xù)了19年。1190年,孝宗為高宗守孝而退位,43歲的太子終于登上皇位,是為宋光宗。李鳳娘也如愿以償坐上了皇后寶座。
可是,皇后自有皇后的憂慮,廢后的事不是沒發(fā)生過,鳳娘熬了19年,不能也不會讓其他女人坐享其成。
一日,光宗洗漱,見一旁宮女手如柔荑,禁不住說了一個“好”字。過了幾天,李鳳娘派人送來一食盒,打開一看,竟是那宮女的一雙手。光宗嚇得一口氣往里憋,怔在那里。
光宗有位黃貴妃,對他很是知冷知暖。光宗繼位次年,要祭天地宗廟,出宿齋宮。李鳳娘趁著這個空隙,召來黃貴妃,責(zé)她蠱惑病主,令內(nèi)侍持大杖把黃貴妃活活打死。光宗接報后,非常驚駭。次日郊壇祭天,四面陰霾,突然狂風(fēng)大作,驟雨傾盆,蠟燭像鬼火一樣。這一踉蹌回宮,光宗的精神病就發(fā)作了。
眼見丈夫成了廢物,李鳳娘便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要立趙擴(kuò)為太子。但是,仍擁有實權(quán)的太上皇孝宗有不同意見,老二的兒子趙抦更中他的意。這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卻又敢怒不敢言。
而李鳳娘就不一樣了。孝宗召光宗赴家宴,李鳳娘獨(dú)自前去,當(dāng)面要求孝宗立她兒子為太子。見孝宗沉吟不答,按捺不住責(zé)問公公道:“古人有言,立嫡以長。我是你趙家明媒正娶,趙擴(kuò)又是我親生,為什么不能立為太子?”
這話惹得孝宗大為光火。孝宗不是高宗的親生兒子,誰都知道在這事上回避幾分,就她李鳳娘竟敢這樣氣勢洶洶來逼問,孝宗當(dāng)場拂袖而去。
李鳳娘回宮后也沒閑著。向光宗哭訴此事,添油加醋說孝宗另有打算,不要說太子,就連你這個皇位恐怕也難保。光宗本就對孝宗滿肚子疑懼,這下更是翻臉了。光宗的翻臉方式,是避而不見。
宋代歷史上的鬧劇“過宮事件”即由此而生。
長達(dá)一年多時間里,光宗不去給孝宗請安,他對太上皇的決絕,令全朝嘩然。群臣紛紛進(jìn)諫,但光宗不聽,李鳳娘的阻撓力量更是強(qiáng)大。直到孝宗臨死前,大臣們拉住光宗的衣裾哭諫,還是無效。孝宗在對兒子的期盼中無限痛苦地離世了。
光宗竟懷疑父親的死是個圈套,死活不肯出來主持喪禮。這樣,才由吳太皇太后(宋高宗皇后)做主,讓趙擴(kuò)登基即位,光宗變成太上皇。
這好歹稱了李鳳娘的心。但讓她不解的是,兒子不肯做皇帝。趙擴(kuò)嚇得一邊繞著殿柱兜圈子,一邊大聲哀求“做不得”。吳太皇太后一邊哭,一邊下令大臣夾持住趙擴(kuò),強(qiáng)行替他穿上龍袍才完成登基儀式。
當(dāng)大臣去光宗那里拿國璽時,瘋皇怎么都不肯。李鳳娘道:“既是我兒子做了,我自取付之。”才將國璽拿了出來。
不要以為兒子做了皇帝,李鳳娘可以精神抖擻。錯了,她心里很清楚,兒子太懦弱,被大臣們強(qiáng)行扶上皇位,只不過是個擺設(shè)。朝廷大權(quán)早已落到大臣手中,她的時代,過去了。
1200年杭州城7月的悶熱中,56歲的李鳳娘在孤寂中死去。由于生前待人歹毒,死后竟連禮服也取不到。宮人們用席子包裹著尸體,準(zhǔn)備抬回宮中治喪。半路上,突然有人喊“瘋皇來了!”大家丟下遺體拔腿就跑。李鳳娘的尸體在驕陽下曝曬,散發(fā)出陣陣惡臭。治喪時,放置了鮑魚,燃起數(shù)十餅蓮香,才掩蓋住尸體的臭味。讀史讀到這里,總覺得光宗與孝宗的父子關(guān)系簡直不可理喻,很多大概是精神病人的作為。
李鳳娘像是一顆毒瘤,散發(fā)出瘴氣,污染了南宋蒸蒸日上的氛圍。光宗朝雖只短短5年時間,卻使南宋元?dú)獯髠?,國富民?qiáng)、繁華如錦的氣勢停了下來。
《夢粱錄》記載:“慈懿李皇后宅,在后市街。”

鄭祥泰號私井
戰(zhàn)爭不讓女人走開:謝皇后
有一位皇帝,在他死后15年,南宋亡。
他的陵墓,和其他幾位帝后的陵墓,被元朝的僧人楊璉真珈所盜。他的尸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尚未腐爛,盜墓者便將其尸體倒懸樹上瀝取水銀。然后將他的頭顱割下,送交北京元朝統(tǒng)治者,軀干則被焚毀。這個頭顱,被制成酒具,直到朱元璋攻占北京后,才在皇宮中被找到。
這位不幸的皇帝,就是宋理宗。那么,他的皇后謝道清命運(yùn)怎樣?
謝道清出生在臺州一官宦人家,由于家道中落,父母早亡,被寄養(yǎng)在叔父家中,汲水做飯,也差不多是個使喚丫頭。宮中來選官女時,她叔父說:道清長得黑不溜秋,一只眼睛有白斑,人又不靈巧,到了宮中也不過淪為老宮女,不去也罷。
謝道清得以做上皇后,真正原因在其祖父。謝道清的祖父在前任皇帝手下做宰相,在寧宗立皇后時,他力挺宮女出身的楊美女。理宗接位后,楊皇后成了楊太后。楊太后感念謝宰相的援立之功,為理宗選皇后時就指令一定要謝家女子。而當(dāng)時,謝家未出嫁的只有道清一人。
謝道清的皇后做得非常郁悶,后宮里最多時,有名號者達(dá)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賈貴妃,奸相賈似道的姐姐。理宗還不夠,竟把色藝絕倫的官妓唐安安召入深宮共度良宵。謝皇后與理宗生活38年,終生無子。貴為皇后,卻像一個擺設(shè)被晾在一邊。她的男人,有那么多摟抱、情話、朗朗笑聲,與那么多女人親昵,寵愛她們、封賞她們,這些卻都與她無關(guān)。
一直到1259年,蒙古人的軍隊已經(jīng)逼過來了。元軍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聽從近臣計議,準(zhǔn)備遷都慶元(今寧波)以便下海南逃。直到這時,我們才首次聽到謝道清的聲音。她說:這樣走,恐動搖民心。
也許沒脾氣的人一旦執(zhí)拗起來,誰都拗不過。遷都事罷。
理宗當(dāng)了40年皇帝,把好好一個南宋折騰得差不多了。1264年冬天,宋理宗去世,他的養(yǎng)子趙禥繼任為度宗。尊謝道清為皇太后。賈似道因有策力之功,玩度宗于股掌之間,權(quán)傾朝野。度宗臨朝十年,不但絲毫未扭轉(zhuǎn)形勢,反而每況愈下。1274年,即他病逝那年元軍已經(jīng)發(fā)起總攻。
忽必烈大軍20萬人水陸并進(jìn),直逼杭州。京城官員逃的逃、躲的躲,謝太后命令在朝堂貼出告示:“我宋朝三百年來,對士大夫待遇優(yōu)厚?,F(xiàn)在正逢多災(zāi)多難之時,大小官員不能提出挽救時局的辦法,京官棄官離位,外省官棄城而逃,還算人嗎?國法依然存在。凡堅守崗位的,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況上報。”但這時,以謝太后的能力,絲毫未能扭轉(zhuǎn)局面。
1275年,年僅4歲的宋恭宗繼位,64歲的謝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次年正月,“皋亭山下青煙起”,元軍圍攻杭州城,游騎直至余杭門(今武林門)下。謝太皇太后在慈元殿召見群臣時,上殿的僅只6人。她提升文天祥為右丞相,出城與元軍統(tǒng)帥談判。談判不成,文天祥被扣留。至此,上天無路,下地?zé)o門,只好投降。
二月,元軍統(tǒng)帥收取了南宋皇帝請降的詔書。謝太皇太后、全太后、宋恭宗頓時由主淪為客,站在簾下恭恭敬敬地聽著大元命令。群臣?xì)庖乃?,均無話語。隨即,他們被押往元大都北京。謝太皇太后因病不愿出宮,被元軍連床帶人抬了出去。
謝氏本非武則天那樣的人才,綜觀她的一生,無非取個“乖”字,安分,不惹事。要她為國怎樣怎樣是不切實際的。事到如今,能剩一婦之仁,不忍生靈涂炭,也可說是本分未失。
而被抬著上路的謝老太,不知看不看得到一路情景。離杭州越遠(yuǎn),景色越異。亡國之戚,去國之苦,不堪凌辱之恨,她怎么想我們不得而知。家國已亡,金屋夢破,她只能拖著病體,冷淚交流,望斷燕山薊水,躑躅在“萬里到幽州”的路途上。
謝氏在大都的生活,似乎無人記載。只有1289年春,跟隨謝太后的琴師汪元量回到杭州時說:“太后臨歿遺言,欲歸葬紹興。”遺老聞之,有泣下者。
她終于未能歸葬。但愿她也不知道她的丈夫——理宗頭顱被割下做成元人酒具之事。
《夢粱錄》記載:“壽和圣福謝太后宅,在龍翔宮側(cè)。”
龍翔宮原在后市街,是理宗當(dāng)皇帝之前的王府。元朝至元年間一把大火燒了,重建時移到現(xiàn)在的龍翔橋,橋以宮名。那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后宮·后市
2011年的熒屏似乎是“后宮屏”,《步步驚心》、《后宮》、《傾世皇妃》……打開電視,放眼望去都是后宮爭斗的事兒。后宮,朝廷之后,人心之后。后宮這個詞,基本就是見不得陽光的了。
杭州后市街,與鳳凰山南的后宮連著,也連出了一幕幕皇帝家里的鬧劇。
后宮劇里的女人們勾心斗角,是編劇們想出來的,壞女人得逞,好女人受屈,雖然早都猜到結(jié)局了,可過程還是很吸引人的,一邊罵“胡編亂造”,一邊看得津津有味。
后市街上的皇后們可都是真的。你猜到她們的結(jié)局了嗎?
除了“后宮”,還有“后市”。
后市街,從南宋時就開始這樣叫了,大約是相對于前面的“大街”(現(xiàn)中山中路)而言。后市街早先也是店鋪林立,酒肆嘈雜,大街之后亦有市井的熱鬧。間或有幾個高門深院,暗暗連著皇城的后宮,進(jìn)出的人有著趾高氣揚(yáng)的嘴臉,亦有提心吊膽的失措,少了一點街上百姓日常的快活。
后市街叫了一千八百年,到1966年突然改成“前進(jìn)巷”,1981年重新叫回“后市街”。還是“后市”好,讀起來有一點歷史深處的回響。以后再走后市街,或許會有一點穿越的恍惚。
【來源:中國日報】
【編輯: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