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日報》12月19日報道,隨著公務員隊伍考核、管理機制的健全完善,“鐵飯碗”如今也變得沉甸甸。5年來,江蘇全省共有2000多名公務員受到處分,200多名公務員被辭退。
以往聽到的公務員被辭退往往是因為受賄犯罪、犯重大錯誤等原因,而因個人考核不佳被辭退到實在是一件新鮮之事。其實,我國公務員制度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退出機制的,按照中組部、人社部出臺的《公務員辭退規(guī)定(試行)》,公務員考核標準分“優(yōu)秀”、“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4等。如在年度考核中,連續(xù)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可以予以辭退。雖然這是中央的對全體公務員個體的一道強有力的“緊箍咒”,但在不少地方卻并沒有將這一要求真正地予以落實,因個人績效評定不稱職被辭退的公務員可謂寥寥無幾,鮮有耳聞,導致公務員依然是雷打不動、槍打不穿的“鐵飯碗”職業(yè),甚至可以說是“黃金飯碗”職業(yè)。
公務員的“鐵飯碗”對個人而言可謂是物質、精神的保障,但從歷史來看,一旦政府部門整體成為一汪不流動的死水潭,成為一個裝載鐵飯碗的鐵柜子,則對一個組織整體和對人民群眾都非善事。因此,切實、依法落實公務員的退出機制是當下公務員制度管理、優(yōu)化健全工作中當務之急的一件實事。
首先,打破公務員“鐵飯碗”制度,可以給火熱的公考降一降溫,讓公考回歸本質,成為真正想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的選拔陣地。近十年多來,公務員越來越成為人們最向往的職業(yè),公考成為與高考相提并論并在實際意義上更大于高考的“第一國考”。究其原因,不是因為這些報考人想致力于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和奉獻,而只是因為公務員這一職位相較其他行業(yè)而言有更穩(wěn)定的職位,一旦踏入體制圈子,如果不犯什么大錯誤是絕對不會被辭退的。
但政府部門不是養(yǎng)老院,不是休閑場所,不是泡一壺茶、看一張報紙過一天,公務員崗位絕對不能成為穩(wěn)定的代名詞。因此,落實公務員的退出機制,可以降低公務員職業(yè)的過度穩(wěn)定性,從源頭讓那些只是為了穩(wěn)定而報考的人敬而遠之,真正地讓那些有志于為人民服務的人有更大的機會加入到體制中來。
其次,打破公務員“鐵飯碗”制度有助于形成競爭氛圍,增強體制的活力。一個沒有競爭氛圍、沒有淘汰機制的組織必然將走向平庸化,導致官僚主義盛行,懶政思維籠罩,久而久之將會積重難返。這就好像足球聯(lián)賽,如果沒有降級制度,那一大批的中下游球隊還有誰會有動力去認真地踢出精彩的比賽,還有誰會有興趣去觀看這些比賽?
明朝張居正改革期間,曾推出了強有力的“考成法”,使得官場弊端大為改觀。但可惜在其過世之后,這一制度被曾經(jīng)的“鐵飯碗”們廢除,導致明朝體制走向昏昏主義,奉行不求上進,體制內再也沒能孕育什么優(yōu)秀人才,最終逐漸走向了滅亡。
缺乏競爭制度的體制不僅僅是組織內部問題,更是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巨大損失。須知,公務員的編制都是有限的。如果一些崗位長期被不稱職者“霸占”,導致有能力、有志向者很難進入,說得難聽點,就是站著茅坑不拉屎了。而打破“鐵飯碗”制度,一來可以增加現(xiàn)有公務員的競爭意識,公務員制度必須讓人人心中都有危機感存在,讓人人意識到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不會被淘汰,才能繼續(xù)在位;二來可以讓那些確實不稱職、已不適應工作需要的人被制度正常地淘汰;三來可以有序地完成體制內的新城代謝,換上更適合的人上崗。
最后,打破“鐵飯碗”的舉動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負責。公共行政雖然是國家行為、組織行為,但其行為的效果到底運行的如何歸根結底還是要取決于廣大公務員的個人素質和個人責任心。現(xiàn)有的績效考核制度的落實過程過于溫和,即便對工作能力不強的人往往也只是板子高高抬起、輕輕落下,不會輕易辭退。如果不真正地落實退出機制,那不少公務員在工作時就不會真心真意地為人民群眾去考慮問題,而是會得過且過,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好先生,情愿讓民眾受損,給民眾增添麻煩,而不愿意得罪同僚。
而以績效考核為準則,打破“鐵飯碗”制度,能夠從技術角度讓公務員群體切實圍繞著自己的崗位職責、從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的角度來盡心做好每一項工作,讓公務員不敢有任何的懶惰之心、官僚主義思想。不然,砸掉的就是自己的飯碗。
從江蘇省的做法來看,政府部門打破公務員的鐵飯碗,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而是以人為本,以群眾利益為重,鞭策自己、激勵自己的做法,最終收益的不僅僅是人民群眾,也是全體公務員自身。
【來源:荊楚網(wǎng)】
【編輯: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