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已鋪成,背已佝僂,但張俊澤仍時常拉著黃土來修補維護。
這段水泥路面是在張俊澤鋪成的土路基礎(chǔ)上修建的,他很珍惜,時常來清掃路面。
順義區(qū)李橋鎮(zhèn)南青郁的林間,有一條十分平整的土路,村民們都稱之為“愚公路”。“愚公路”寬約5米,長近2000米,曲折入村。雪雨之后的道路略顯松軟,卻依舊厚實平坦,路面上能看到碎石子和新鮮的泥土,還有鐵鍬拍打過的痕跡。道南側(cè)是規(guī)則的邊溝,涓涓細流正服服帖帖地沿著邊溝流向村頭。
遠處溪流旁的土路上,一位老人正用雙手刨著泥土,把石塊填入被雨水沖刷出的泥坑,再鋪上干燥的黃土,動作嫻熟。冬日的寒風(fēng)里,老人卻冒出汗來,脫掉了棉衣。這位老人就是修筑這條路的“愚公”——張俊澤。
張俊澤老人今年75歲,上世紀60年代曾擔(dān)任沙浮村黨支部書記,帶領(lǐng)著村民經(jīng)歷了最艱苦的發(fā)展時期,現(xiàn)在退休在家。本是頤養(yǎng)天年之時,但老人卻閑不住,修起了路來。起初有人閑言閑語,說他“狗拿耗子”,說他是一時腦熱,老人的兒女也不理解,好心勸阻、連哄帶騙地讓他安心休養(yǎng)。老人總會擺手笑笑,“我就是閑不住”。
說起這條被村民贊譽有加的“愚公”路,老人謙虛地擺擺手,聊起了修路中的小點滴。這條路的一端是蔥郁的樹林,林中不遠處密密匝匝的平房便是村民的生活區(qū),另一端則是大片開闊的田地。這條道路成了村民勞作、外出的必經(jīng)之路。隨著村落人丁興旺,車馬穿梭,原有的老土路難堪重負,兩步一坑三步一洼。尤其大雨過后,林中的積水漫道而過,形成一道道溝坎,迫使村民不得不繞道而行。從2007年開始,閑不住的張俊澤每天帶上鎬頭、鐵鍬,蹬上小三輪來修路,從此這條道路少了坑洼溝壑,多了車痕足跡。
鋪路的時候,張俊澤經(jīng)常用雙手刨土填充路面。
每天,老人從路的這頭到那頭,一點點地填坑,無論嚴寒酷暑。累了就席地而坐,嘬上兩口濃茶。風(fēng)雨過后,則是老人最為忙碌的時候,路面需要平整,邊溝需要清淤。老人說,路旁曾經(jīng)是村里的生活垃圾區(qū),而且此處地勢低洼,下雨后經(jīng)常污水橫流。起初,如何排水、如何在垃圾堆上挖出排水溝讓老人犯難。最終,老人決定徹底移走垃圾。于是,老人蹬著小三輪車,一趟趟將垃圾移走,運回一車車黃土,將路的地勢墊起,在旁邊筑出了一條半米寬的排水溝。
靠著這種愚公精神,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老人一鍬一鎬,用熱心和執(zhí)著贏得了理解、尊重與支持,鑄就著這條惠及全村的“愚公路”。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