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思近日發(fā)布“2011級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問題分析”顯示,近兩成受訪者認為“向老師面對面請教的機會太少”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學習問題。記者了解到,“向老師面對面請教機會少”不僅是部分大學新生有所感慨,不少快要畢業(yè)的大四生回顧大學四年生活時也有類似感受。
現(xiàn)象:老師踩著鈴聲上下課
“老師基本都是一下課就走了,特別是公共課的老師。專業(yè)課經常四節(jié)連上,兩節(jié)課中間只有20分鐘時間,我有問題多半就是趁這個機會問老師。”同濟大學大四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小胡說。
老師為何下課就走?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了地區(qū)、高校長遠發(fā)展考量,本市多所大學整體或部分搬遷至距離市中心較遠的郊區(qū)。如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整體搬遷至臨港新城;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入駐位于閔行的紫竹科學園區(qū);復旦微電子學院、交大信息安全學院、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扎根張江高科技園區(qū)。而松江大學園區(qū)雖然集中了滬上一批高校,但多數教師的家在市區(qū),很多中青年教師的子女更是正在市區(qū)學校接受教育,很多離校較遠的老師只能過“以班車為核心”的教學生活。于是,老師踩著鈴聲上下課的情況并不鮮見。
方案:學生稀有發(fā)郵件提問
那么,如果學生有問題要向老師請教怎么辦?上海外國語學院新聞學院大三學生小葉告訴記者,因為學校在松江,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時間總體上不太多。但是現(xiàn)在學校要求每個老師都設答疑時間,但時間長短不一。
“很多專業(yè)課老師會把郵箱向學生公布,如果學生有問題可以給老師發(fā)郵件。 ”小胡說,“但就我了解很少會有學生給老師發(fā)郵件,我大學四年里,只向老師發(fā)過一次郵件。 ”
事實上,部分學生不愿意去找老師也是造成“向老師面對面請教機會太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胡認為,如果學生真有心要找老師交流,總能找到方法的,比如要到老師的電話,打聽到老師白天在辦公室的時間,直接找到老師辦公室等。問題是,現(xiàn)在很多學生不愿意去找老師。
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有多方面原因:有些是學生不適應大學沒有人督促的自主學習方式,因此思想上容易放松,缺乏學習動力;有些是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很無聊,不感興趣;有的則是感覺授課老師水平一般,心思不在教學上,上課都未見能把問題說清楚,與其課后去問,還不如自己找答案等;還有些教師雖然水平很高,并不善于與學生課后交流等等。
專家:讓大學之風浸潤學子心田
專家指出,大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坦言,與老師交流過少,難以體會更加豐沛的大學精神,是很多學生一進大學就陷入迷茫的原因之一。 “我們常提‘大學之風’,其實,老師與學生多多親近,為人風骨、學術規(guī)范,甚至人生發(fā)展的明確目標都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學子心田,這才是大學育人的根本,是網絡交流等手段無法完全取代的。 ”
【來源:解放網】
【編輯:漫步】